输尿管结石:病症全解析与治疗策略
输尿管结石:病症全解析与治疗策略
输尿管结石,从字面上便能直观理解,它指的是在输尿管内形成或从别处移入的结石。输尿管作为连接肾脏的重要管道,百分之90 以上的输尿管结石最初在肾脏内形成,随后掉入输尿管。其在左右两侧的发生率相近,不过,也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双侧输尿管结石的情况。
肾脏内的结石常常“悄无声息”,多数时候患者并无明显症状。然而,一旦结石 “闯入” 输尿管,情况就大不相同了,肾绞痛往往随之而来。这种疼痛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腰背部剧痛,犹如刀绞一般,让患者难以忍受。同时,患者常伴有大汗淋漓、恶心呕吐等症状,仿佛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在因这剧痛而 “抗议”。疼痛还会沿着特定路径放射,向下腹部、腹股沟、大腿根、睾丸、阴唇等部位蔓延,且呈阵发性发作,有时会自行缓解,但随后又可能再次袭来,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。若是输尿管下段出现结石,还会引发膀胱刺激症,患者会频繁出现尿频、尿急的症状,严重影响日常生活。
镜下血尿也是输尿管结石常见的表现之一。通过尿常规检查,大多能发现尿潜血阳性。当结石继发感染时,尿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也会显著升高,这意味着身体的免疫系统正在奋力对抗感染。
输尿管结石极易引发梗阻问题,进而导致肾积水。在多数情况下,这种梗阻属于不完全梗阻,轻度肾积水较为常见。但如果病程拖延较长,患者也可能发展为重度肾积水,甚至出现肾功能丧失的严重后果。双侧输尿管结石更是危险,有时会使肾脏内的尿液无法顺利向膀胱引流,最终导致无尿和急性肾功能不全,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。
在诊断方面,超声、腹部平片及造影、CT 等影像学检查发挥着关键作用,是确诊输尿管结石的重要手段。借助这些检查,医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结石的位置、大小、形态以及肾积水的程度,为后续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。
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方法丰富多样,具体选择需综合考量结石的大小、位置、形态以及患侧肾积水的程度。对于直径小于 6mm、边缘光滑且无严重肾积水的患者,药物排石是一种可行的尝试,多数情况下结石能够自行排出体外。对于输尿管上段结石,如果直径小于 1cm,体外碎石通常是首选方案;若结石直径大于 1cm,体外碎石、输尿管镜碎石或经皮肾镜碎石等方法都可供选择。而输尿管下段结石,当直径小于 1cm 时,体外碎石或输尿管镜碎石都可考虑;若结石直径大于 1cm,输尿管镜碎石则更为适宜。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进行体外碎石 2 - 3 次后,结石仍无法排出,就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法,避免延误病情。了解输尿管结石的这些特性,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,积极配合治疗,争取早日康复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