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耳鼻喉科 > 中耳炎

儿童分泌性中耳炎:关注孩子听力的隐形“杀手”

更新时间:2025-03-28

 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:关注孩子听力的隐形杀手

  在儿童健康领域,分泌性中耳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,它堪称造成儿童听力下降最为常见的原因。据统计,约 百分之90的儿童都曾与分泌性中耳炎 打过交道,其发病高峰期集中在出生后 6 个月到 4 岁这个阶段。多数孩子的病情在 3 个月内能够自然好转,但也有部分孩子的病程会持续较长时间,甚至超过 1 年。而且,分泌性中耳炎常常较为 隐匿,有时孩子在医院检查其他疾病或者进行常规查体时,才偶然被发现患有此病。

  认识分泌性中耳炎

  分泌性中耳炎,简单来说,就是中耳腔内出现了液体,与常见的耳部炎症不同,它没有发热、耳痛、耳流脓这些典型症状。中耳腔内的液体形态各异,初期可能像水一样稀薄,颜色常略带淡黄。若病程迁延,液体可能会变得极为粘稠,如同橡胶水一般。

  探寻发病根源

  急性中耳炎的后续影响:急性中耳炎患儿在病情看似痊愈后,却可能留下尾巴,逐渐迁延发展为分泌性中耳炎。即便急性中耳炎时的耳朵痛、发热等症状已经消失不见,但中耳内的液体仍会持续存在数周甚至数月之久。

  上呼吸道感染的关联:在儿童患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期间,分泌性中耳炎也极易趁虚而入。此外,一些生活细节也与发病密切相关。例如,平卧位喂奶时,奶液容易反流至咽鼓管,进而引发中耳炎症;孩子接触其他患上呼吸道感染的伙伴,增加了病毒、细菌感染的机会;长期处于被动吸烟环境中,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刺激呼吸道,同样会提高儿童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几率。

  其他潜在因素:除了上述原因,免疫功能异常以及增殖体肥大等因素,也可能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埋下隐患。免疫功能出现问题时,孩子的身体抵御病菌的能力下降,中耳更容易受到感染;而增殖体肥大可能会堵塞咽鼓管咽口,影响中耳的通气和引流,促使液体在中耳腔内积聚。

  常见疑问解答

  耳部进水与发病关系: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洗澡或游泳时耳朵进水会引发分泌性中耳炎。实际上,患分泌性中耳炎时,中耳腔出现液体的位置在鼓膜内侧,洗澡或游泳时耳朵进水并不会直接导致分泌性中耳炎。不过,耳部进水却有可能引发急性中耳炎,所以在日常生活中,还是要注意避免孩子耳朵进水。

  疾病传染性问题:分泌性中耳炎本身不具有传染性,但其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,而上呼吸道感染是可以传染的。因此,减少孩子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,对于有效预防分泌性中耳炎至关重要。比如,在流感高发季节,尽量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;注意家庭和学校的通风换气;督促孩子养成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。

  警惕症状表现

  分泌性中耳炎通常较为低调,没有明显的症状。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,可能会向家长诉说耳朵发闷,感觉像有东西塞住了一样,耳朵里还会有嗡嗡的响声,同时伴有听力下降,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,成绩下滑。而年幼的孩子由于表达能力有限,可能无法清晰描述这些症状,他们往往会把电视音量调得很高;别人跟他们说话时,常常会反问 什么”;一些婴幼儿则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迟钝,比如听到声音后没有将头转向声源,语言发育也可能出现延迟。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这些异常表现时,一定要提高警惕,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,以排除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性。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,对于保护孩子的听力健康意义重大 。



上一篇:探寻中耳炎病因:多因素交织的健 下一篇:没有了
预约须知:
1、网络预约优先就诊,节省排队时间;
2、预约成功后我院医生将与您联系,安排及确认详细就诊时间。